提起沙漠,多数人想到的,都是寸草不生的荒芜。
狂风卷着黄沙能吞掉房屋,烈日烤得地面冒白烟,别说种庄稼,连飞鸟都不愿多做停留。
可在中国西北,有片沙漠却成了例外——它不仅被绿意向外推着退,还被当地人垦成了田,种出的土豆一亩地能收一万多斤。
这片“没脾气”的沙漠,叫毛乌素。
它曾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,横跨陕西、内蒙古、宁夏,面积比海南岛还大。
如今再看,80%的地方都盖着青草绿树,连土豆都能在这里扎根结果。
这前后的反差,藏着一段中国人和沙子较劲的故事。
说起来,毛乌素原本不该是沙漠。
千年前,这里是另一番模样:水草漫过脚踝,牛羊低头就能啃到肥草,匈奴人在这里搭起帐篷,把王城建在溪水边。
那时候的毛乌素,是游牧民族眼里的“宝地”,风一吹过,满是草叶的清香。
可这片宝地的“底子”并不好,草皮底下藏的不是沃土,而是一层薄薄的沙砾。
就像盖着布的沙堆,布一破,沙子就会漏出来。
偏偏后来的人没意识到这点——人口多了,就把草原改成耕地;牛羊不够吃了,就任由它们啃光草根。
再加上常年打仗,烧了林子,毁了草场,那层“布”很快就破了。
沙子漏出来的速度,比谁都快。
唐朝时,开始有沙子堆成小丘;宋朝时,沙丘往南爬了一大截;到了明清,沙子已经快摸到长城的砖了。
新中国成立时,毛乌素彻底成了沙的天下:榆林城边的树只剩零星几棵,120万亩农田被沙埋了,400多个村子在沙里“消失”,黄河每年从这里卷走的泥沙,能堆成座小山。
沙子逼得人没法活,有人收拾行李逃到外地,有人守着半露的屋顶叹气。
但中国人从来不是会认输的性子,1959年,一群人扛着铁锹走进沙漠,说要把沙子“赶回去”。
他们栽树、修挡风的林子、引河水浇地,一场和沙漠的持久战,就这么打响了。
一开始,治沙的主力是组织起来的队伍,可沙漠太大了,单靠这些人不够。
1984年,政策变了:个人也能承包治沙。
这话一出,不少住在沙漠边的人动了心,石光银就是第一个站出来的。
石光银对沙子的恨,是刻在骨子里的。
七岁那年,他和邻居家的孩子去放羊,天突然暗了下来——不是乌云,是沙暴。
风裹着沙子像堵墙压过来,两个孩子吓得往家跑,可腿哪跑得过风?
等他醒过来,已经躺在三十里外的牧民帐篷里,而那个一起放羊的小伙伴,再也没回来。
“不能让沙子再吃人。”这念头在他心里扎了根。
15岁那年,他成了村里的小队长,带着村民扛着树苗进沙漠。
头三年,好不容易种活了1.4万亩,一场大风过来,多半又被沙埋了。
可他没停,20岁当上大队长,接着种,硬是在沙里种出一小片绿。
1984年政策下来,石光银立马辞了乡农厂厂长的工作,带着全家搬进沙漠。
他包了近6万亩沙地,其中有块叫“狼窝沙”的地方,风最大,沙最活,当地人说“神仙来了也治不住”。
在“狼窝沙”种树,难如上青天。
第一年,他们顶着风沙栽树,活下来的不到十分之一。
第二年接着干,活了两成,可在茫茫沙海里,这点绿像撒了把芝麻。
治沙的日子,苦得能咽下沙。
他们吃的是硬得硌牙的黄面馍,喝的是沙窝里沉淀的浑水,晚上就睡在柳条搭的棚子里,风一吹,沙子能灌进嘴里。
石光银为了买树苗,欠的债最多时能堆成山,可他从没说过“算了”。
不止石光银一个人在拼,补浪河那边,54个十八、九岁的姑娘组成了治沙连,在风沙最凶的地方,一待就是四十年,把青春种进了沙漠。
农家女殷玉珍更狠,对着沙子发誓:“宁可累死在树下,也不能让沙欺负死。”
三十多年里,她和丈夫种了200多万棵树,把7万亩沙漠捂成了绿。
石光银总跟儿子石占军说:“我治13万亩,你再治13万亩,将来你儿子接着治,三辈人下来,沙子就再也不敢来了。”
1997年,石占军真的跟着他进了沙漠。可2008年植树节那天,石占军开车送树苗,路上出了意外,再也没回来。
白发人送黑发人,石光银把眼泪抹掉,接着种树。他怕自己哪天也倒下,就把一辈子的治沙法子,全教给了孙子石建阳。
那孩子没犹豫,扛起铁锹就进了沙漠,像爷爷和爸爸一样,把脚印印在沙里。
就这么一代接一代地干,沙子真的被“赶”回去了。
榆林的沙漠每年都在缩小,速度是1.62%。种下的树连起来,能绕着赤道缠54圈。
到21世纪初,600多万亩沙地穿上了绿衣裳,占了毛乌素的八成。
黄河里的泥沙少了4亿吨,一年到头,刮黄沙的日子从20多天,减到了不到10天。
更让人没想到的是,沙子退了,土地竟还能长庄稼。
2011年,有人试着在沙边种土豆。大家本来没抱希望,可到了收获时,一挖吓一跳——土豆长得又大又圆,一亩地居然收了一万多斤!
这事儿传开,更多人来了。
农业公司搭起灌溉的管子,科研人员带着好种子来试种。
原来,毛乌素的沙地白天晒得足,晚上凉得快,土豆在这儿长得特别好,又面又甜。
现在,每到七月,沙边的草滩上就开满了土豆花,白花花的一片,像铺了层雪。
除了土豆,玉米、牧草也种起来了,不少农户靠着这些庄稼,一年能多赚五千到八千块。
曾经逃荒的人回来了,守着田地笑出了声。
从黄沙吞村庄,到良田结硕果,毛乌素的故事,说到底是人和自然的一场和解。
这片曾经被嘲笑“没尊严”的沙漠,如今成了最硬气的证明:只要肯下笨功夫,用巧心思,再野的沙漠,也能变成养人的土地。